深化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与发展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留守儿童问题,2015年他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民政部2018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即不满十六周岁的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儿童,人数达到697万余人。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课题组以分层分阶段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了河南、湖南、贵州、江西、陕西、辽宁等农村留守儿童大省的9~18岁的农村儿童共4008人,其中1691人为留守儿童,通过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以及品格、自信、能力等积极资源,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发展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过去二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了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主要照料者的关爱和监护力度欠缺,学校、社区等重要成长环境提供的资源和保护力度有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疏离,情感淡漠,各类行为问题突出,甚至频频出现被严重伤害的极端事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破解农村留守儿童难题成为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总体来看,关爱保护和促进发展并重,应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的重要基石。这一新格局的建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提升亿万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和重要部署。
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出台
过去五年间,我国持续出台了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系列政策法规。2015年颁布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201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系统地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体制的完善健全以及保障措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且全国30个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或建立了领导协调机制。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同时,2018年国务院调整和确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加强政策落实、健全保护救助机制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再次强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妇女等人群的关爱服务。这些国家法规和条例从多个角度表明了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初步统计来看,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近10个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给出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在全社会层面建立了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制度保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各地积极出台有力举措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实现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的现象。健全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开发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系统,着力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监护,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过去两年间,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从2016年的902万下降为2018年697万,下降幅度达22.7%。同时,政府各部门、家庭、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社会良好环境氛围不断完善,虐待伤害留守儿童的严重和极端个案明显下降,对留守儿童安全、心理等方面的监控、评估、干预和应急处置工作正逐步、稳定地落实中。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
课题组发现,虽然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减少约205万人,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却从65.3%上升至2018年的78.2%,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需要得到高度的关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如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7省占比近70%,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减与区域分布等还处于比较复杂的动态变化中。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还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多部门齐心协力破解难题。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仍存在很多突出的身心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孤独、焦虑、抑郁,甚至敌对情绪是他们比较常见的情绪状态,同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情绪偏低。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沟通和联结过少是影响他们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较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中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手机成瘾的比例达到32.8%,该群体成为网络和手机成瘾重要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普遍较薄弱,如亲情缺失、父母缺乏教养能力和亲子沟通能力、主要监护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少、学校和社区的支持资源有限等,这些问题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第二,只重“问题减少”的关爱不够全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帮扶干预固然有效,但显然不够全面,只注重问题减少的关爱尚不能促进他们全面、积极的发展。破解农村留守儿童难题既要有的放矢地“减少问题”,更要积极主动地“促进发展”,二者之间相互映衬、缺一不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最终目标是在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发生和减轻严重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抓住二者关系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只聚焦他们的“问题与缺陷”,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或“弱势儿童”,就无法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建立“关爱保护和促进发展”兼顾的公共政策和举措尤为关键。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各级政府、家庭、学校、群团和社会力量已投入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但整个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协同运转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管、亲情联结及其衍生到位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关爱保护工作成效和儿童发展的核心因素,但这个问题始终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和应对措施。整体来看,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成为制约基层关爱保护成效的关键因素。此外,因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及对农村学校教师的针对性培训等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发展促进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人数仍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县、乡政府和农村社区等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局限在记录台账、不定期电话联系、入户访问慰问等工作上,还需要有更深入、细致的关爱保护举措。
第四,基层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具有紧迫性。当前我国尚缺少一支专业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儿童发展与保护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以村庄为基础建立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够,流动性大;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欠缺,班主任和教师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群团和社会力量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高流动性的问题同样存在,对基层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已迫在眉睫。
3、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积极发展的巨大潜能
长期以来,公众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行为,忽略了其身上存在的积极发展的巨大资源和潜能。例如,优秀的品格、良好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和资源对于他们克服逆境,减轻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课题组根据我国各区县在经济、教育、生活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以分层四阶段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我国10个省份60所中小学的16317名9~20岁的儿童青少年参加调研,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1691人,对留守儿童所拥有的积极品格、能力、自信等积极资源进行了深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映积极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上,留守儿童总体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课题组还对包括中小学生、家长、教师、专家和社区工作者在内的共计112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了解了这五类人群眼中的“留守儿童的优势和特点”。结果发现他们普遍提到,“尽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境,其学业水平普遍较低,比较自卑,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但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待生活比较乐观、自律、积极向上,有韧性,且学习上勤奋刻苦”。具体来讲,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留守儿童的积极品格的发展存在一定优势。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四个方面的重要品格,即孝顺与感恩、热爱祖国、有志进取和坚毅/心理弹性品格。在孝顺与感恩、热爱祖国两个方面,留守儿童处于较高和很高水平的比例超过了80%。在“有志进取”维度上,近75%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在“坚毅/心理弹性”维度,也有约60%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可见留守儿童在品格发展方面处于较好的水平。尽管长期与父母分离,但一部分留守儿童能够积极地化“逆境”为积极发展的“机遇”,获得成长进步的动力,对家庭和社会更有责任感,对未来更有希望。如一位12岁的男孩,父母长年在内蒙古打工,他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说道,“因为我们家里的条件不太好,有一些贫困,但我有动力好好学习,想着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
第二,留守儿童的多种能力发展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如图表所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总体上处于劣势,发展较低或很低水平的人数达到近60%;但在社会情绪能力和生活能力处于较高或很高水平的比例均超过了50%;尤其是在生活能力上,这一比例超过了66%。这一结果,与先前的访谈结果是一致的。综合来看,留守儿童的能力发展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第三,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调研显示,留守儿童的自信水平处于较高和很高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8.03%和7.64%,但超过50%的留守儿童自信水平较低。这一个结果说明,留守儿童在自信发展方面处于一个中等偏低的水平,他们可能自信心不足,不能很好地悦纳自我。
第四,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和重要他人的联结处于中等偏好的水平。与周围环境和重要他人的联结和互动质量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有利于儿童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挑战。课题组主要测查了留守儿童与家庭及父母/主要抚养者的关系(家庭联结)、与学校及教师、同学的关系(学校联结)、与居住地社区及邻居的关系(社区联结)。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联结处于较高和很高水平的比例接近70%,反映了他们与留守的父母一方以及主要抚养者拥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系。在学校联结方面,处于较高和很高水平的学生比例接近48%,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和关系质量仅处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社区联结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或很低的水平,比例超过了60%。这意味着,留守儿童与其所在村社的邻居关系一般,总体的社区人文环境水平较低。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当下留守儿童的发展中存在比较积极、乐观的部分,如积极的品格、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及与家庭、学校良好的联结与互动等。这一研究结果,既反映了近年来农村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折射出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即拥有能促进他们积极发展的领域,但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问题,如学习能力不足、自信心不够等。此外,留守儿童在家庭经济上虽然存在困境,但他们依然可以从父辈的外出打拼中获得精神上的正能量和支持。因此,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积极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潜能,而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这种思路对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政策及教育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关于深化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思考
第一,建立“减少问题”与“促进积极发展”相结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新思路。以往留守儿童的工作思路,多聚焦于他们在长期不利处境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如抑郁、孤独、焦虑和品行不端等问题,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者的工作重心在于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这些风险行为与问题的发生率,但仅有这些举措仍然不够,应充分认识到在不利环境中仍然能够积极发展是留守儿童的生命常态,将“积极发展”转化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际举措和行动,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自身优势和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孝顺与感恩、有志进取等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的积极品格,创设更加丰富、支持和温暖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和资源,使他们能在自身的优势和外在环境的支持与保护下“逃脱”原有的人生轨迹,改变“不利的环境必然导致糟糕的发展结果”的既定人生路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能力和才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积极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二,建立集家庭-学校-社区于一体的关爱保护和积极发展促进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积极互动和紧密合作。家庭层面,留守儿童父母及主要照料者除了为儿童提供身心健康保障外,还应切实提升自己的亲子沟通和教养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社区组织的关爱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家庭对留守儿童发展所起的重要的安全、温暖、支持和关爱的作用。同时,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学校层面在留守儿童关爱和发展工作中的作用,在中小学中大力推进心理弹性干预等团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在逆境下调动自身力量和外在资源良好适应的能力,提升他们在压力和逆境下的心理弹性、坚毅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父母及重要监护人一起,共同制定留守儿童关爱和发展促进的个性化方案。社区层面,应提供丰富的图书、体育设施等文化资源,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中心和资源,使留守儿童能充分参与到这些环境中,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同时也为环境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为一体的综合关爱体系,才能使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发展促进的效果最大化。
第三,推广有效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方案和活动。应搭建有效的推广平台,将一些经过多年探索已被证明有效的积极发展促进方案,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开展的“童伴妈妈”项目,有力地推广到我国不同地区、年龄、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主力军和推广力量,使各种有效的示范性方案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应高度重视阅读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重要作用。2017年发布的《城乡少年阅读现状白皮书》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青少年的阅读资源非常有限,且父母陪伴更是缺乏。对于经历长时间亲子分离的留守儿童来说,阅读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和心胸,丰富知识结构,深入领悟中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社会,是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重要补偿性资源。如全国妇联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儿童快乐家园”等项目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借助AI与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监测和服务体系。新兴的技术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高和定向服务难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如目前贵州等地通过最新的科技手段,为留守儿童配发“安全手环”等,以“手环”为载体建立了大数据库,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服务、安全指导等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库。同时,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职业培训、就业市场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对接,利用AI等技术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父母本地就业和创业,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团聚,降低留守儿童数量。此外,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平台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增强家庭凝聚力,达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五,建立一支专业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儿童关爱队伍。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如家庭忽视与虐待、监护缺失、心理健康不佳、家庭功能不良、疾病与健康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和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的学者加强协作研究,形成合力才能提出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案。同时,需要建立一支包括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乡村医生等在内的基层留守儿童关爱队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将培训常规化,选拔其中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成员成立“种子”队伍,充分发挥“种子成员”在宣传、培训上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步建立督导制度,构建起“基层成员—种子成员—督导”三级儿童关爱保护队伍,切实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刘文、赵国祥、范兴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